首页 » B型利钠肽在心肌缺血检测中的应用

B型利钠肽在心肌缺血检测中的应用

Rate this post

运动心电图 (ECG) 在诊断心肌缺血方面具有很高的特异性,但敏感性有限。

瑞士巴塞尔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评估了测量 B 型利钠肽 (BNP) 是否可以提高运动心电图的诊断准确性。

研究纳入了 256 名连续患者

这些患者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(SPECT) 上疑似心肌缺血。
在最大运动前和最大运动后 1 分钟测量 BNP 水平。127

名患者 (49.6%) 被检测到可诱发的心肌缺血。

可诱发缺血患者静息和峰值运动后的 B 型利钠 企业电子邮件列表 肽水平中位数较高(两者 p < 0.001)。

与运动峰值 BNP 最低四分位数的患者相比,运动峰值 BNP 最高四分位数的患者发生可诱发性心肌缺血的风险高出 3 倍(RR = 3.3;p = 0.015)。

研究发现,运动心电图和运动峰值 BNP 水平(以 110 pg/ml 为临界值)相结合比 2017 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会议 单独进行运动心电图更能准确地区分缺血性患者和非缺血性患者。

研究表明

B 型利钠肽水平与可诱发性心肌缺血相关。

既往报告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(ACS) 与脑血管疾病联系起来。
然而,这些数据不一致且缺乏长期随访。

我们分析了 OPUS-TIMI 16(奥博非班在不稳定冠状动 幸在年报告中获得认可 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– 心肌梗死血栓溶解)研究中的卒中结果。

在 OPUS-TIMI 16 研究中,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奥博非班或安慰剂治疗,并随访长达 1 年。

在 10 个月的随访期间,150 例患者(1.5%)出现了脑血管事件。

缺血性卒中(n = 67)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(TIA)(n = 44)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、既往缺血性卒中、高血压病史和心率加快。

既往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病史并不是 30 天时缺血性卒中或 TIA 的危险因素。

 

滚动至顶部